生死觀

Subdecks (1)

Cards (27)

  • lecture 2:中国傳統思想之特點
    1. 歷史朝代
    2. 中国傳統思想之源起
    3. 周公( 禮樂 制度, 宗法 制度, 封建 制度, 井田 制度)
    4. 周公疲弊
    5. 秦始皇
    6. 對治方法(
    7. 何謂「中国哲學」
    8. 中国哲學的特質
  • lecture 2(2)
    中国傳統思想之源起
    • 殷商 失德 滅亡 , 周朝崛起
    • 周公 (姓姫 名旦 ,因 受封 於 周地,爵位為上公 > 周公 / 攝政 / 孔子 最尊重周公)
  • lecture 2 (3)
    周公( 禮樂 制度, 宗法 制度, 封建 制度, 井田 制度)
    1. 禮樂制度 ( 音樂 + 舞蹈 )通過 禮樂 的形式,把 社會 中各 等級 的權利、 義務 制度化
    制禮作樂 。禮是 各種禮節 規範
    =用以 規範人倫 , 陶冶性情
    貴族: 天子諸侯 / 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文武合一
    平民: 農工商 , 奴隸

    2. 宗法制度(按 血緣關係 分配 權力 = 一套 世襲 的制度)
    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一致
    天子: 天下的大宗 / 天子細仔 : 諸侯 (諸侯對 天子 而言是 小宗 ,但在他的 封地內 卻是 大宗 )/ 諸侯仔: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 小宗 ,但在他的采邑内卻是 大宗 。)

    3.封建制度( 国土分配
    把周朝的同姓兄弟 , 貴族 分封 在 全国各地 。
    封建制度 強調 国土分配 vs 宗法制度強調 繼承权 和 階級劃分
    =維護周朝

    4.井田制度 ( 針對 平民百姓 )
  • lecture 2 (3)
    周公( 禮樂 制度, 宗法 制度, 封建 制度, 井田 制度)
    4.井田制度
    • 一井分為 9個 方塊,周圍的 8塊 田由 8戶 耕種,稱為數 私田 ,私田收成 全部耕戶 所有
    • 是 公,由 8,收入全歸 封所有。
    • 井田的土地 不得買賣 ,只能按照 同姓的嫡庶 宗法關係繼承
    • 安定農業經濟主體社會
  • 周公建立的制度 > advantage
    1. 和平共處 > 平民 不要 推翻 周朝
    2. 儒教和平共存 的原則 相似
    周公建立的制度 > disadvantage
    1. 人口激增
    2. 外交問題 > 影響 內政
    3. 社會的流動性 > 貴族 的等級不容易保持
    4. 生產增加
    5. 銅錢 開始流行
    6. 教育 普及
    = 土地不足資源不足
    = 周公疲弊 : not only 一個制度崩壞問題, but only 一個生命無法安頓的問題
  • lecture 2(4+5)
    周文疲弊
    禮崩樂壞
    井田 開始 買賣
    • 春秋戰國 的失範 ( 共同體 瓦> 軍)
    • 值的失落 , 制度的崩潰 ,導致 人性的迷失 。 由個體的迷失 蔓延為 全天下 集體 的迷失 > 各國 大規模 的 爭
    • 據文獻統計,中國歷史進入 公元前五世紀 後, 每三十年間 群雄爭戰 的次數,均超過 六十 次;孟子 見 梁惠王 前後十年間 (元前 323 - 314),列國更發動了 二十八次 戰爭
    • 秦始皇統一 前的戰爭傷亡數字 : 商朝 的《 卜》中就記載了各種戰爭 61次
    • 春秋 》記載,春秋時期 242年間 各種戰爭 448次
    • 戰國 時期,大規模的戰爭就有 222次
    = 土地掠奪戰 > 人民 流離失所 > 農村 經濟蕭條
  • lecture 2 (6)
    對治方法 ( 儒 , 道 , 墨 , 法 )
    1.儒家 ( 以德治國
    通過 道德的指引 來實現對 人們行為約束
    德治的核心 在於 君主 是否 有仁德
    End up: 諸侯 唔show 孔子 > 漢朝上先work (X孔子時期)
    2. 道家( 復歸自然 )( 少慾少求 )( 無慾無求
    社會角色 的 解放復歸 真我 ,生命 得享 自在。
    人人 復歸真我 便 無所爭,然後 社會 無所亂 ,復歸 平靜。
    End up: 春秋冇乜人採納
    3. 墨家 ( 天志治国
    天 的意志 要求人們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儉
    天 按 人的行為 賞善罰惡 ,以建立 穩定有秩 的社會
    = 違反人性 , 對父母的愛 =/ 對其他人的愛
    End up: 唔work 冇一個朝代work 太理想化
    4.法家 ( 以法治国 )( 高舉刑法 > 使人害怕 )
    制定嚴格執行 適應當時情況的「刑法」。
    把 「刑法」 看成治理國家 唯一 可以憑藉的準繩,當作人民 一切行為 的準則 。
    = 人們 守法 ,則社會 穩定有序
    End up: X解決春秋戰國的問題,但每個朝代都會用 * 儒家為主 , 法家為副
  • lecture 2 (6) 中國傳統思想的特點
    中國古代大思想家
    針對 周朝 禮崩樂壞
    社會動亂 的情況下 , 提出 自己的思想 ,意圖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傳統思想具有 解決當時社會難題 的特點,
    有其 時代背景 的,不是 純粹的哲學思考 活動。
    ** 混亂 > 秩序
  • lecture 2 (7)
    何謂「中國哲學」?
    • 將 「 哲學 」當成「 活動 」=「 哲學活動
    • 「哲學活動」必然是一種 思考 的活動 =「 哲學思考
    • 「 哲學思考 」的 特性 是「 反省 」= 「 反省性思考
    • 反省性思考 不是 對經驗事實 作報告 、對現象作 經驗 的解釋
    • 而是關注「 現狀背後 」:追問 現狀背後理由 或 底蘊反省性思考是 任何哲學理論 的 共同特性
    • 反省性思考運用於不同題材上,即成不同的特殊哲學理論
    • 「中國哲學」:反省性思考運用在某一特定題材上的成果
  • lecture 2 (8) 中國哲學的特質
    牟宗三
    「(中國哲學)=『 生命 』為中心,由此展開他們的 教訓智慧學問 、與 修行 。」
    生命的學問
  • lecture 3: 儒家的人倫、人性觀
    1. 孔子 : 由 禮 到 仁
    2. 儒家的 人倫觀 :以 出發點
    3. 禮的例子: 五種基本的人倫關係(五倫)
    4. 儒家人性論:孔子:以成仁為終點
    5. 儒家人性論:孟子:人性本善
    6. 孟子學說結構圖解:三辨之學
    7. 孟子:人禽之辨
    8. 性善論証的步驟
    9. 總結:儒家人性論
  • lecture 3 (1): 孔子:由禮到仁
    時代: 春秋 時代
    問題:舊的秩序 已經 被破壞新的 秩序還 未建立起來
    =社會極為 混亂
    志向:建立一個 理想 的 秩序
    1. 禮為用 :(外在) 人倫規範 (人倫觀)
    2. 仁為體 :(內在) 人倫規範的基礎 (人性論)
  • lecture 3(2): 儒家的人倫觀:以禮為出發點
    禮的兩重意義
    1a) 禮節禮儀 
    • 葛兆光:儀式 秩序 象徵了 社會秩序
    1b) 禮制
    西周統治者 制定的一整套 經濟 、 政治制度 和 道德規範 、 禮節儀式. 等。其中心內容就是以 血緣關係紐帶等級制分封制世襲制
    ==抽象而言,禮節、禮儀、禮制是禮,都是一種規範,規定人要怎樣行事! 禮,今天叫做道德和法律!
    2) 禮教 :就 禮之教化 而言
    • 教育 手段,將人倫關係的 規範內化 、 植入 至每一個人心中,使之由衷地認同此一價值觀
  • lecture 3 (3) : 五種基本的人倫關係(五倫)
    1. 父子
    2. 君臣
    3. 夫婦
    4. 兄弟
    5. 朋友
    6. 五倫之理想關係
    1. 父子有親 ( 骨肉之親 )
    2. 君臣有義 ( 禮義之道 )
    3. 夫婦有別 ( 摯愛 而 又內外有別 )
    4. 兄弟有序 ( 尊卑之序 )
    5. 朋友有信 ( 誠信之德 )
    五倫之禮
    1. 父慈子孝
    2. 君仁 (處處替 下屬 著想) 臣忠
    3. 夫 ( 情 ) 義婦順
    4. 兄友 ( 愛 )弟恭
    5. 朋友有信
    儒家人倫關係重視「 相互義務 」,而非「 單向從屬 」, 故後世「三綱五常」非儒家本意。
  • lecture 3 (4) : 義
    在人倫關係中, 義 是 道德抉擇道德評價 的 基礎
    義:合理地 處理事務 (〈中庸〉、朱熹:義者宜也)
    在孔子看來,義 是 君子 的 本質規定。
    孔子說:「崇尚道義、遵紀守法、說話謙遜、做事守信,就是君子了!」(《論語.衛靈公》)
    「義」
    1.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 君子以義為上
    3. 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
    4. 見義不為,無勇也
    喻於義 的 道德思考 與 人倫 「 實踐智慧 」
    • 不是遵守外在的律則機械地制約行為
    • 卻是要經踐履工夫的磨練而成熟,隨處境而能時中地作出泛應曲當之判斷和行動
    • 以至於「從心所欲不踰矩」
    • 孔子崇尚「中庸之德」和「中行」,而要避免「過」與「不及」,凡事以處境的合宜性為準則。
    =「修己以安百姓」,「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考慮到行為的預期後果,追求有關人士的某種好處
  • lecture 3 (5): 以成仁為終點
    儒家人性論:不論孔子、孟子抑或荀子,均 以成仁為終點
    • 所謂 人性觀 ,即是 觀人性
    • 觀人性= 觀人之所以為人的思考
    • 思考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思考:
    • 人與非人生物 相異 的地方
    • 人本身 獨具 的特質
    • 孔子:
    • 人性 善惡交織 ,以成仁( )為終極目的
    • 孟子:
    • 人性本 ,惡因 環境 而衍生,以成仁以致天人合一為終點
    • 荀子:
    • 人性有 向惡傾向 ,以 禮與教育手段 ,使之成仁
    • (從略)
  • lecture 3(5): 以成仁為終點
    1.孔子論性
    I)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性:先天之性 / 後天之性
    A)朱子 / 傅斯年 / 徐復觀與牟宗三
    朱子:此處之「性」兼「先天之性」與「後天之性」,是將 兩者混一 而籠統說之為「相近」。
    傅斯年:孔子之言性乃即「 後天之性 」
    徐復觀與牟宗三:此處之性乃就「 先天之性 」言
    • 由此可見,孔子此處說之「性」並 不明確 。
    II)子貢說:老師的文章,可以聽得到;老師有關本性和天道的理論,不是光靠聽就能理解的。
    two possibility :
    a)孔子有 言性 + 天道 ,只是 子貢 資質不及 ( 中人之資 ),所以 未能領悟
    b)孔子確實 少言 / 不言 ,因為孔子之 學重於仁 ,亦即 成德之學
    =我們可以肯定孔子對「 人之本性 」沒有 言說 或 少言說 ,但並不等同於他 沒有體會 與 認定 。
  • lecture 3(5): 孔子:以成仁為終點(人性本質的提出)
    A)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心,即使行禮又怎麼能算是真正的禮節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心,即使作樂又怎麼能算是真正的音樂?」 (《論語.八佾》)
    • 孔子說: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論語.述而》)
    B)「仁」的提出及其重要性
    • 道德的兩種 型態 – 自律 vs 他律 (過馬路/警察)
    C)孔子仁學的重要性:
    蒙培元 :《 中國心性論 》:
    • 孔子的仁學,是中國心性論的真正開端。仁作為一種道德境界,被認為是 人的本質 (即所謂「人性」),而且是 心所具有 的。只是孔子還未提出「仁就是性」的思想。當孟子提出「仁,人心也」以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等話時,第一次把反映 人與人關係 的 道德原則 (外在原則)變成了 人的內在本性 ,建立了 心性合一 的道德主體論。
  • lecture 3(6): 儒家人性論:孟子:人性本善
    A)主張人性本善
    B)三辨之學
    個人: 人禽之辨
    社會政治: 義利之辨王霸之辨
    宇宙: 盡心 > 知性 > 知天
    >工夫論
    C)學説結構
    • 反思 人的本質 存在。
    • 人性方面:「 性善論
    • 政治方面:「 仁政論 」,更有盡心盡性知天的道德工夫論,最終達致萬物皆備於我的「 天人合一 」境界
  • lecture 3(6): 儒家人性論:孟子(人禽之辨)
    A)人與動物的分別寄存於極微少的東西上
    「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的地方極其 細微 ,普通人把它丟棄了, 君子 把它 保留 了。」 (《孟子.離婁下》) 
    =孟子所謂「性善」之「性」:「道德心」
    「道德心」= 人之性
    道德層面: 人的本性本質
  • lecture 3(6)儒家人性論:孟子:性善論
    • 每人都有 : 哀憐不忍 的心( 惻隱之心 ) =仁愛
    • 羞恥惡辱 的心( 羞惡之心 ) =
    • 敬謹尊重 的心( 恭敬之心 ) =
    • 分辨是非 的心( 是非之心 ) =
    X :人性 定然向善
    V:人天生有 道德能力 ,能夠 知善惡行善惡

    論證: 今人乍見 孺子 將入於井
    • 証立:人:不忍見人受害的心:
    • eg . 忽然看見 一個小孩 將要掉到井裡去,都會產生驚駭 恐懼 和 憐憫傷痛 的心;
    • X: 想要 結交 那孩子的 父母 ,博得 鄰里朋友 們的 稱譽 ,怕落得 殘忍 的 不好名聲 才這樣做的。
    • = 不算是人:沒有 憐憫傷痛 的心;沒有 羞恥厭惡 的心;沒有 辭謝謙讓 的心;沒有分辨是非的心。」
    徐復觀:此中關鍵為「 乍見 」二字,心未受到 生理欲望 之裹脅而當體呈露,即此一呈露本身,無待於外。
    = 四端之心 乃 人心固有 ,隨機而發,並不含思慮計量的活動,亦即一純然 無雜 的道德活動
  • lecture 3 (7) : 性善論証的 步驟
    1. 指出 人 與 動物 之別
    2. 性善 乃人 所生 而 具有
    3. 聖人 與我 同類
  • lecture 3 (8) :總結
    • 仁的六特性
    • 先天性 :人天生即有,不學而知,不學而能
    • 普遍性 :「凡」人皆有
    • 必然性 :凡人「必」有
    • 超越性 :良知是天道顯現於人,是人之所以為善、所以能為善、與所以當為善的根據;換言之,良知是道德的本源
    • 明覺性 :良知順,則能知善知非;逆,則能自明自了
    • 本質性 : 良知是人之所以為人而異於禽獸的地方
    =儒家的人性論:人本善 (有 為善 的 可能 ), 每人 都可發揮善的 潛能 成為有 仁德 的人,甚至為 聖人 。
    儒家的人性論對人是 樂觀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