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ve
甲部
Save
Share
Learn
Content
Leaderboard
Learn
Created by
淺吟清歡
Visit profile
Cards (53)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的原因
1)
沿袭旧制
:
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国富兵强
→ 孝公之后的君主大抵沿用商鞅的法制
e.g.
中央集权、土地私有、奖励军功
→ 内部稳定
名将辈出:白起、王賁
2)
巩固统治
:
六国存在不少对抗势力(存复国之志)→
相信厉行法治有助巩固政权,于是采纳李斯的建议,防范人民叛乱
3)
提高君权
:
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
-
法家思想强调君权之上,为强化君权提供理论依据
>>
切合秦始皇需要
#
其他思想不利秦始皇治国
儒家行仁政、礼治治国与当时功利主义背道而驰、道家思想过于消极
4)
切合性格
:
为人猜疑,追求掌控一切的权利
-
法家思想崇尚刑名、强调尊君独裁
→ 切合性格
秦始皇的统治政策
一、政治
1)
提高君主权威
:
自认为
「功过三皇,德兼五帝」
于是将三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
「始皇帝」
- 制定皇帝自称「朕」,皇帝命、令为「制」、「诏」,印章为「玺」
2)
设立三公九卿
:
三公:丞相(全国政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
三公下设九卿,负责处理皇室及政府各种事务
e.g.
宗正:掌宗室事务
全部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
,
不得世袭
→
中央集权制度自此确立
(周代封建
世卿世禄制
→ 不利大一统)
3)
推行郡县制度:
(采纳李斯建议)
废除封建、
设立郡县
全国三十六个郡,郡下有县,县设乡、亭、里三级
-
郡:郡守
,
县:县令
→
郡县长官皆由皇帝直接任命
每年定期上计中央,以便中央监察
4)
修订律法
:
秦始皇依据
「事皆决于法」
原则,让 李斯 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修订和补充制定
《秦律》
→
百姓动辄得咎
-
腰斩
、
车裂
、
抽筋
-
连坐法:一人犯罪,诛及三族,一户违禁,比邻连坐
秦始皇的统治政策
軍事
1)销毁兵器:
没收民间武器,集中在
咸阳
销毁 → 改铸成
大钟及十二个铜人
放置在宫中
>> 防止人民及六国遗臣作乱
2)拆除险阻:
战国时期各国为加强防御设置大量城廓和堤防拆除各国之间的城墙、堡垒及河道上的堤防
>> 防止百姓據险自守
>> 保障水利灌溉 及 便利交通
3)迁徙富豪:
六国的旧势力仍在,有的更暗中从事反秦活动
将六国贵族和富民十二万迁离乡土到咸阳
>> 加强控制
>> 繁荣首都
4)开拓边疆:
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河套以南的地区
→
设九原郡
派屠睢连同五十万平百越,建立闽中、南海、桂林、象郡
5)修筑长城:
命蒙恬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增建加固
→
形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抵御匈奴的重要军事防线)
秦始皇统治政策
经济
1)统一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计算长度、体积、重量标准不尽相同
→
课税与商品交易上的不便
颁行度量衡标准器
e.g.
铜量、铜权
→ 对全国经济交流和发展大有帮助,加强各地联系
2)统一货币:
统一
黄金为上币(单位為
鎰 、 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 (单位为 半两 )
货币由政府统一铸造,严禁地方私铸 → 有利各地商品买卖
秦始皇的统治政策
文化
1)统一文字:
书同文
废除各国原有文字
, 命
李斯
将秦国通行的大篆简化整理为「小篆」
- 狱吏
程邈
将小篆整理、简化为
隸书
在民间通行
>> 便利政令传达
2)整顿风俗:-
为达致「行同伦」
禁止私学
,规定
人民若要学习法令和文化必须以吏为师
→ 由官吏控制百姓教育
3)焚书坑儒:-
(儒生时常以古非今、惑乱黔首)
(李斯)
除博士官藏书、医药、秦纪、种树、卜筮等书籍,
所有《诗》、《书》、百家语和非秦国史书都要烧毁,
谈论的人要被处死
以古事批评朝政者要全族处死,
官吏知情不报同罪
人民
学习法令要以吏为师
在
咸阳
坑杀四百多名方士、儒生
→ 钳制人民的思想言论,维护皇帝权威
秦始皇的交通建設
1)修筑道路:
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
(
东起今山东、西迄甘肃、南达浙江、北抵河北
)
由 咸阳 修筑 直道 到
九原郡
(为了
抗击匈奴
)
→ 方便秦始皇巡行各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和 运兵输粮
2)统一车轨:
「车同轨」:
统一车轨的阔度
、
规定马车两轮之间的阔度为六尺
→ 车辆可以在全国通行无阻,有利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
3)开凿运河:
下令疏浚 鸿沟 作为 水路中心
开凿
灵渠
( 贯通湘江和漓江 )
→ 开发南方地区,有助岭南地区农业发展
→ 解决南征运兵输粮:秦军成功征服百越,开拓南疆
秦始皇施政评价
一、功绩
政治
结束春秋战国五百多年分裂的局面
设立
三公九卿
、
郡县制度
、
官僚系统
→
为后世沿用
军事
北伐匈奴
、
南平百越
、
修筑长城
、开拓
驰道
→ 版图
东至黄海、西至临洮、北抵河套、南至闽粤
→
大抵确定二千多年的版图
促进民族搏成
/融合
统一文字
→ 对
政令的推行
及
传播文化
影响甚大
书同文
、
车同轨
、
度量衡
→
各民族开始接受同一文、经济环境生活
→ 融和为一,华夏文化与外族互相影响,令中华民族壮大
统一货币及度量衡
→
便利政府征税
及
民间交易活动
秦始皇的过失
1)滥用民力:
连年
大兴土木(70万人建阿房宫殿)
、
四处征讨
→ 沉重的兵役和徭役为人民带来痛苦,更影响农业生产 → 民穷财尽
全国
服役人口达200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
2)赋税繁重:
大兴土木:
营建宫室陵墓(阿房宫:70万人)
对外发动战争,
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 征收重税:
税额占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
-
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税二十倍于古
→ 民生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3)法律严苛:
严刑峻法
e.g.
族诛、连坐
→ 民怨沸腾,纷纷思念旧有制度
>>
陈胜、吴广因天雨失期
大泽乡逼反
后一呼百应 →
促使秦朝速亡
4)极权先河:
后世君主以儒家思想作为掩饰,实走法家思想 →
开后世极权统治的先河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
1)
黄老思想不合时宜
:
汉初 采用
黄老「无为而治」
有利国家休养生息
→ 创造了
文景之治
国内:
汉初推行郡国制
→
诸侯王日渐坐大
,威胁中央统治
土地兼并
日益严重
景帝年间吴楚七国之乱
对外:以
和亲政策
讨好
匈奴
→ 匈奴时常入寇
>> 改以
儒家思想
治国,革新政治
2)
儒家思想切合时势
:
-强调
君臣父子间讲求「忠孝」
,重视
礼教名分
以维持社会秩序
董仲舒
上书的
《天人三策》
提倡
大一统
和
加强皇权
的思想 → 有助皇帝
加强统治的合法性,
符合汉武帝
对内集权
、
对外开拓
的需要
>> 采纳
独尊儒术
的建议
3)
武帝幼受儒学薰陶
:
武帝自幼受
舅父田蚡
和
老师王臧
影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
窦太后
病逝后采纳儒术,着手改革
汉武帝的统治政策及措施
一、建立士人政府
1)
设置五经博士
: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在 京师 置
太学
,设
《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
- 其他思想学派的博士一律遣散
2)设博士弟子员
(公孙弘)
选拔
地方优秀青年五十人
为
博士弟子员
,跟随五经博士学习五经
- 每年考试一次,
成绩优异者充任郎中
,
次等者充任地方政府属吏
3)立
察举
制度 :
(董仲舒)
命令
郡国每年察举孝子、廉吏各一人
推荐到中央任官
命大臣推举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由皇帝亲自出题策问,选拔人才
4)重用儒生
:
-汉初的重要高职皆由
功臣、军人
垄断
武帝提拔研习儒家经典的读书人
e.g. 曾任
狱吏
,后习春秋的
公孙弘
→
以儒生身份先拜相,后封侯
>> 打破
「无功不封侯、非侯不拜相」
的传统
漢武帝建立士人政府的利弊
政权开放
:
以儒学入仕正途之风,代替以往
贵族、功臣、富豪貲选
之弊
官吏多为受过教育的士人
e.g.
昭宣时宰相
均为儒士出身
e.g.
萧望之
、
陈蕃
、
李膺
2.
吏治清明
:
察举制
:重视被推荐者的道德操守
→ 政府官员均为士人出身
→ 士风纯良、吏治清明
3.
正统思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汉经学发达, 儒学成为两千年来的正统思想
忠孝仁义
、
三纲五常
等伦常道德观念深入民心
- 其他学派受到压抑 → 妨碍学术思想的多元发展
- 士人只重学术,忽略科学技艺 → 中国科技发展缓慢
二、 加强中央集权
1)
削夺王国
:
(主父偃)
颁布
推恩令
:
诸侯王将土地分封给嫡长子以外的子弟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酎金夺爵
:以列侯奉献助祭的
酎金分量、成色不足
为由,削夺诸侯
106个爵位
左官之律
:曾为
诸侯官属不可再到中央任官
→ 尊君抑臣
2)
削弱相权
:
设
内朝
(心腹大臣)-
协助君主处理政务和商议机要
领导人:
「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多由外戚出任 → 掌全国军政
- 以丞相为首的
外朝
无法参与内朝事务,只负责
执行内朝决策
→ 职权大为削弱
武帝一改以往任用
功臣为相的传统
「无功不封侯,非侯不拜相」,以平民出身的
公孙弘
为相( 降低丞相地位 )
3)
加强监察
:
郡国制
改为
郡县制
,设
十三监察区「州」
- 每州设
刺史
一名,监察州部的郡守和豪强
刺史「六条问事」e.g. 郡守不遵守法令,贪污舞弊,欺压百姓
-
「上计」
制度:规定地方官员每年向中央汇报区内情况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 起用一众酷吏为地方官:
张汤
、赵禹、
王温舒
→ 严厉打压地方
4)
严刑峻法
:
大量增补
《汉律》
,加入了不少针对制度漏洞、官吏不法等问题的内容
「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
、
死刑「四百九条」
强化中央集权的利弊
1)
消除威胁
:
彻底解决汉初以来
诸侯国威胁中央
的问题
刺史巡视地方 → 安定社会
2)
巩固中央
:
将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加以发展(
郡县
、州 ) → 成为日后地方政制的主要模式
3)
相权低落
:
内朝
→ 若皇帝无能,权臣得以操纵内朝垄断朝政
e.g.
王莽
以
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
篡汉
-
东汉
:
幼主年幼即位
,内朝由
戚宦
把持
汉武帝
新经济政策
1)
统一货币
:
文帝
时
放任政策
,民间
自由私铸
,钱币紊乱
(桑弘羊)
以圆形方孔的
五铢钱
为全国唯一合法货币,由
政府统一铸造
2)
盐铁酒专卖
:
武帝时
山东水灾,民多饥荒
→
煮盐世家家财万顷,却不佐公家之意不开倉赈灾
任用
桑弘羊
等人为理财官 →
盐、铁、酒
收归政府专卖
- 在各地设置
盐官、铁官、榷酤官
管理盐、铁、酒的生产与销售
3) 推行
均输法
: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
将郡国献给朝廷的土产
贡品 转运到
价格较高的地方
出售,再 采购朝廷所需的物品运到京师,或 将钱转交国库
4) 推行
平准法
:
在
京师
设 平准官 → 搜罗各地的货物,
贱时买、贵时卖
→
调节供求
, 平抑物价
5)
征收财产税
:
算緡:下令向
从事工商业者
征收财产税
商人
有产不报、报告不实
,罚
戍边一年
+
没收全部财产
→ 打击富商大贾的经济势力,增加国库收入
告緡令
:鼓励告发瞒税者,告发者可得到违令商人的
一半财产
6) 卖官鬻爵:
对外用兵军费耗资巨大
平民捐献一定数量的资财便可出任郎官
平民可用钱买爵
(「武功爵」)
武功爵11级
,每级定价
17万
,买爵至
第7级
即可任命为
吏
,
有罪减三等
汉武帝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1)
国库增加
: 算緡令大多中家以上之户 →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 有资金展开南征北伐:行
盐铁专卖的首年
正值
卫青、霍去病
进攻
匈奴
之时
盐铁之利可应付士兵俸禄 → 成功断
匈奴
右臂
2)
与民争利:
(虽然沉重打击富商豪强的势力)对商人加征新税 → 有碍商品的经济发展
重在开源,但
打击民间的经济活动
盐铁酒专卖政策
令原有经营者失却生计
官营事业
产品质素差劣
+
价格比私营时期更高
→ 民生更苦
土地兼并
没有结束:专卖令受打击的商贾转而经营农村土地投资 → 更严重
均输法
:以
高价迫令百姓购买所需之物
,以获取更高利润
平准法
:官员与商人勾结 →
囤积居奇
,贱买贵卖
算緡告緡
→
「告緡满天下」
,大量商人、富户甚至中等家庭因而破产
汉武帝对外经略
1)
北伐匈奴
:
先后派
卫青、霍去病
讨伐
匈奴
,逐至漠北
→ 收复
河西走廊
,并置
河西四郡
(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
东平朝鲜,南定百粤,西南降服西羌和西南夷
* 收复秦的旧疆,而秦势力不达的地方也收归中国版图
→ 往后历代变化大体也是武帝时期对外发展后的范围
2)开通西域 :
派遣
张騫
出使西域
→ 虽未能说服
大月氏
与汉联盟夹击匈奴,但开辟了通向西域的道路
>> 使汉朝声威得以传播至西域
3) 开拓边疆 :
派兵
平定百越、开发西南、东征朝鲜、制服羌族
→ 拓展了汉朝的版图
成效
1) 交通发展 :- 解除边患
交通:
海路
-
东至朝鲜、日本,西至印度
陆路
- 开
河西走廊
:中西沟通的要道
- 百越、西南夷与汉族人习居,不少汉文化可见于新疆
2)国力衰退:
早年
北伐匈奴
、
南定百粤
晚年向大宛王索取汗血马:派
李广利
远征 大宛 ,大败而回
→
在位54年,进行50多场大小战争
王莽篡汉
西汉外戚得势的背景
1)
汉初先例
:
外戚呂氏
藉
汉高祖
倚重而掌权 → (高祖死后)呂氏专政,诸呂擅权
- 虽被平息但外戚干政风气一直维持下去 e.g.
景帝时的窦婴
2)
内朝权重
:
武帝时候国家政务多由
内朝
处理,
丞相
权利削弱 →
埋下戚宦干政的隐忧
- 外戚常出任内朝要职,掌握政权
e.g.
昭帝
时候的
霍光
「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3)
君主昏庸
:
西汉末年的君主 e.g.
哀帝、平帝
荒淫无度/年少即位 → 无力理政,外戚乘机弄权
元帝:重用外戚
史高
,贤臣
萧望之
遭排斥
成帝:为人好色,宠爱
赵飞燕、赵合德
哀帝:宠幸
董贤
,甚至希望任用其为大司马 →
用人行政不理想
- 汉室衰微:
成、哀、平
三帝无嗣 →
国统三绝
王莽成功篡汉的原因
一、 个人
1) 深谋远虑:
王氏子弟大多骄奢淫逸 → 王莽
恭敛勤谨
, 酷爱儒学
- 初出仕时只是官职卑小的
黄门郎
→ 勤于政务,礼贤下士,广施财物
#
皇帝的赏赐与封邑收入全分给部下和宾客
王莽次子
王获杀死奴隸,被逼自杀
→ 公正无私
→ 得到叔伯和朝野的推重:继王根之后接任大司马
哀帝时朝政被外戚
丁氏、傅氏
把持 → 韬光养晦,称病去职
平帝继位后再任大司马
>> 一面巩固个人权利,一面暗中打击异己
2)
笼络人心
:
王莽广施惠政,
广封前代宗室诸王及功臣后裔
百余人
e.g.
平帝
時
蝗旱之灾
:
捐田三十頃
、
在长安建二百座房屋
来救济贫民
将首都
呼池县
改为
安民县
→ 招募流民迁入
- 扩充京师
太学
、增加五经博士名额、在郡县广置学校
>> 获得朝臣及在野儒士的拥护和赞美:尊为 安汉公
王莽篡漢
二、客观
1)
王氏专权
:
自汉起王氏一家独揽政权(
王政君长寿
: 元帝至平帝 期间皆为太后)
皇太后王政君的兄长
王凤
被任命为
大司马大将军
辅政 → 其弟王音等相继辅政
- 得到
姑母王政君的信任
+ 叔伯的余荫
2)
社会危机
:
西汉末年
土地兼并
严重 → 贫富悬殊
#
哀帝
时赐
董贤
的土地达
二千余顷
、国库珍宝
四十三万万
: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錐之地
元帝以后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和天灾影响失去土地 → 成为流民、沦为奴婢,甚至作乱 >> 人心思变,渴望有新的「
圣人
」出现
3)
借助符瑞
:
社会流行神仙方术,儒生也好谈灾异、祥瑞 + 阴阳家「
五德终始说
」
- 指出
朝代循环,没有一个万世永久的王朝
→
成帝、哀帝荒怠:汉运将终
→「
汉德已衰,新圣将兴
」
- 王莽以儒者自居,假借
符命、祥瑞
伪造禪让的根据
#
告安汉公莽为帝
东汉戚宦掌权的政局由来
1)
相权低落
:
(王莽篡汉后) 光武帝 将三公的重要职权转移到
内朝的尚书
,由皇帝直接统领 → 加强皇权
-
尚书
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丞相权利大为削弱 → 内朝成为权力中心
三公
:司徒(考核官吏政绩)、司空(营建及水利)、太尉(兵事)→ 只是「
坐而论道
」
尚书
:章奏诏命的上行下达 + 审驳诏命、参议朝政 → 实权超越三公
2)
外戚执政
:
东汉时期皇帝多与世家大族联姻 → 年幼的皇帝即位,母后临朝
→
任用自己的父兄辅政
,独揽军政大权
外戚掌握南军(近南宫:君主及太后的居所)
→
拥有君主的生杀大权
3)
宦官掌权
:
宦官侍奉皇帝和后妃:接近皇帝,取得信任 →
负责传达诏令
- 光武帝致力强化皇权 → 专任宦官为
中常侍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4)
戚宦相争
:
东汉
和帝
之后君主多
年幼即位
→
母后临朝
→
援引外戚辅政
君主长大之后由于不甘受
外戚
控制 → 依靠 宦官
铲除外戚
→ 宠信立功的宦官
每当君主早逝或夭折,
外戚、宦官选立另一孩童继位
→ 外戚和宦官
交替擅权
e.g.
和帝
、
顺帝
皆
冲龄登位
# 外戚
梁冀
先后拥立
冲
、
质
、
桓帝
,并毒杀
质帝
:
跋扈将军
→ 宦官
单超
铲除梁氏 → 封侯:专权用事
戚宦相争对国运的影响 (1)
1) 导致
朝政败坏
:
外戚
与
宦官
交替擅权 (政权更迭:皇太后死后外戚失势…)
当权者往往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卖官鬻爵,贪污受贿
→ 朝政日渐败坏,国力日渐衰落
2) 酿成
党锢之祸
:
汉桓帝
时外戚
梁冀
败亡后宦官势力更盛 → 政治更加腐败
朝中正直大臣与士人透过
清议
大力抨击宦官及其党羽的不法行为
→ 招致掌权宦官的报复 →
桓
、
灵
期间的
党锢之祸
桓帝
:朝臣
李膺
逮捕宦官的党羽
张成
的儿子 → 张成勾结宦官上书诬告李膺等人和太学生
>> 二百多人被捕下狱 ,后获赦回归乡里但
仕途上禁锢终身
灵帝
:
窦武
起用
李膺
,计划诛杀宦官 → 宦官杀害窦武
张敛上书告发侯览 → 指使心腹诬告张敛与人连结为党
张敛逃走 → 借故下令搜捕李膺、杜密,全部下狱处死 + 拘捕太学生一千多人
戚宦相争对国运的影响(2)
3)引发
黄巾民变
:
外戚、宦官擅政,党羽横行天下
#
灵帝
宠信
张让
等
十常侍
→ 卖官鬻爵,吏治更坏
- 天灾为祸、豪强兼并,民不聊生
>> 起而叛乱
-
张角
创立
太平道
,引发
黄巾之乱
→ 破坏全国生产
# 中央无力平乱,
刘焉
建议
州
为行政区、刺史为
州牧
:军、政、财权 → 平乱后州牧没有归还权力
4)招致东汉灭亡 :
外戚
何进
与朝臣
袁绍
密谋诛除宦官 → 何进因事泄被杀,袁绍发兵入宫诛杀宦官二千余人
凉州牧
董卓
入宫据兵擅政 ,立年仅九岁的
献帝
→ 州牧、郡守借此割据一方
曹丕
废
汉献帝
自立 →
三国鼎立
开皇治绩
政治 (1)
1)
营建首都
:
建康
、
洛阳
久经战乱 → 在长安以南营建
大兴
2)
政治改革
中央政制
:
五省六曹
-
尚书
、
内史
、
门下
(中枢机构)、
秘书
、
内侍
地方政制
:
汉代
:
州郡县三级制
→
十羊九牧
、官多人少 、
政区划分漫无标准
- 简化地方行政:
州县二级制
、裁走
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的官员 → 精简架构、节省开支
3)
抑制门第
:
废除
九品中正制
(
魏晋
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 - 规定各州每年选拔人才到中央参加考试,设
秀才科
取士,
试士子的文章华美
→ 选拔人才始有客观标准,打破魏晋南北朝以来士族垄断政坛的局面
# 东晋时
桓玄、王敦之乱
开皇治绩
政治(2)
4)
整飭吏治
:
打击贪污
:
裁冗员
、减污吏,严惩 二百多个 官员
考课上计
:规定
地方官员
要到
中央
上考课
- 派使臣出巡考察地方政绩的好坏
#
汴州刺史
令狐熙
考绩第一,赏
帛三百疋
,公布天下
收用人权:- 废止
南北朝
以来
地方长官任用僚属
的权力
5)
改革刑法
:
命
苏威
、
牛弘
制
开皇律
,废除前代酷刑:只留
流、徒等五刑
- 删除
死罪81条
、
流罪154条
- 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全交由
大理寺
处理
6)
改良府兵
: 取消
部曲
(世族军队)
改良北周的府兵制,改为
兵农合一
的
征兵制
#
行军时自备衣物、兵器
→ 节省开支
农忙时务农,闲时集训,战时出征
→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 有利
开皇九年南下平陈
、抵御外族入侵
开皇治绩
经济
(1)
1)
整顿户籍
大索貌阅 :
魏晋南北朝
以来战乱频仍,或是
成为逃户
,或是
诈老诈少
,户籍不清 → 政府收入减少
州县官员观察百姓的样貌以分辨老少,杜绝
隐瞒和虚报男丁的数目
-
检括逃户
:
40万人
查实为壮丁、
160万人
新编入户籍
输籍法
: 采纳
高熲
意見,依每家财政情况编订税项,记录在户籍上,将豪强属民吸收过来
→ 杜绝逃税舞弊,令国家收入大增
2)
行均田制
:
沿用
北魏均田制
,授田农民、为民制产
→ 男丁
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
, 妇女
露田40亩
露田死后需要归还政府、永业可留给子孙
→ 百姓有田可耕、增加政府收入
3)
轻徭薄赋
:
行
租调力役制
→ 规定
一夫一妇均授田并双方交税
力役由
30日
改为
20日
,
六十岁以上
可免田租和力役
→ 提供
经济诱因
令豪强的
属民
重新列入国家的
编户齐民
、国库充盈
开皇治绩
经济(2)
4)
设置仓窖
官仓
:
关中
为隋代的政治中心,但关中一带粮食产量有限,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
沿
黄河两岸
设置
河阳仓
、
常平仓
等官仓 → 集中
关东地区
的粮食,输运京师
义仓
:按百姓贫富,以「
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的标准捐纳粮食
5)
修筑运河
:
由于
渭水
淤塞,为了便利关东与关内的粮食运输
开凿
广通渠
:自首都
大兴
引渭河到
潼关
→
解决京师的粮食供应、改善水路交通
开皇治绩
文教
1)
征求遗籍
:
魏晋时历代图书散失,加上南方
侯景之乱
后遗失不少书籍
牛弘
:下诏征求天下图书典籍
→ 民
献书一卷
,赏
縑一匹
→
得书三万多卷
2) 修订礼法 :
官方礼乐胡音混杂
牛弘
:以南朝礼乐为本重新订制
五礼
、
新礼
3) 开办学校:
在
京师
设
国子学
、
四门学
、
太学
亲身到学校奖励优异学生
军事:
突厥
为患
1)
修筑长城
: - 自
灵武至朔方
修
长城
2)
和亲怀柔
:
- 用
长孙晟
之计离间突厥,
突厥成为东、西两部
以
杨爽
征伐
突厥
对隋文帝的评价:贡献
1)
打击豪族
: 在经济政治上打击豪强(
九品中正制
、
行均田制
及
府兵制
)
→
政权重归中央,形成强如有力的中央政府
→ 地方形成向心力,使政权
由下而上地集权
2)
勤政俭约
:
节俭
-
平局所食不过一肉
- 认为
封禅
支出浩大而没有实行
- 减少后宫妃嫔、减省宫中豪华衣饰
- 行
州县二级制
,
裁减冗吏
,减少开支
勤政
-
每天清晨上朝听政,至黄昏仍不知疲倦
-
上考课
:亲自考察官吏表现
3)
武功鼎盛
:
对
突厥
进行
分化政策
成功平服
吐谷浑
4)
经济繁荣
:
整顿户口
→ 户口从
350万户
增至
炀帝初年
的
890万户
→
耕地面积
由隋代
1900万顷
增至
大业二年5500万顷
国家仓窖积储甚丰,可供
国家五、六十年之用
→
唐初仍有隋粮可用
5)
确立制度
:
承 前朝制度 加以改良:
三省制
、
州县二级制
、
府兵制
、
均田制
为唐代所袭用,部分制度更一直沿用至明清
大力建设:开
广通渠
、
修长城
、 设
仓窖
隋文帝的评价:过失
1)
晚年奢华
:晚年大兴土木:建造
仁寿宫
和
十二行宫
2)
贬杀大臣
:
罢免贬杀不少大臣:
刘昉
、
郑译
、
贺若弼
苏威
、
高熲
罢免被逐
→ 臣下多有顾忌,导致晚年
辅弼無人
3)
法例严苛
:
常
法外施刑
下令
盜一钱以上者、三人共盜一瓜者处死
、
盜边粮一升弃市
4)
轻启边衅
:
开皇十八年
征伐
高丽
,最后无功而还
5)
刻薄寡恩
:
以仓窖以利百姓,但晚年变得吝惜
开皇十四年
关中大旱,虽然国库充盈,但
不肯开义仓救济灾民
:
惜仓库而不惜百姓
# 反论:关中粮食不足以赈灾,隋文帝下令就食
洛阳
,卫士不得驱赶灾民
认为设立国子监是浪费的事,因而
裁减国子学生
,只留
70人
,又
废太学、四门小学及地方学校
6)
易储失当
- 晚年宠信佞臣
杨素
,又误信独孤后之言,废太子
杨勇
,改立
杨广
→ 开
永济渠
、
通济渠
、
邗河
、
江南河
四大运河 +
八万人挽龙船下江都
、
三征高丽
贞观功绩
政治(1)
1) 任用贤能 : 唐太宗
用人唯才
, 不问出身
→ 重用
李建成旧部魏征
、
唐高祖仇敌李靖
、
隋代官吏房玄龄
2)
虚心纳谏
:
以
隋炀帝拒谏招亡
为戒,扩大谏官职权
贞观四年
太宗下令修
洛阳宫
, 遭
张玄素
谏止,并大力奖赏
魏征
多次犯龙颜仍直谏(王珪、褚遂良)
3)
政制改革
:
中央政制
:
三省六部制
→
中书
(
草拟
)、
门下
(
审查
) 、
尚书
(
执行
)
设
封驳
程序及
政事堂
→
限制皇权、相权
,
三省合议
地方政制
:
州县二级制
, 在州县设
十道
为
监察区
→ 设
巡察使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军事制度
:
行
府兵制
,分天下
634个折冲府
,中央拥全国
40
% 的军力 →
居重驭轻
的军事格局
贞观治绩
政治(2)
4) 平抑门第 :
隋代国祚
37年
抑制门第势力方面未见成效,部分世家大族仍具威望
e.g.
山东崔氏、卢氏、李氏、郑氏
太宗 命
高士廉
修
氏族志
→ 定
三不朽
: 着重
立德
、
立功
、
立言
→ 以
功臣代世冑
、
科举代门第
→ 平民可透过科举制度而有晋身仕途之机,使门第风气渐失
5)
留心吏治
:
派
李靖
为
黜陟大使
,查察地方官吏得失
太宗亲自考绩地方官吏及施政得失
→ 将
州刺史
的名字写在
屏风
上,作为
赏罚升降的依据
- 以
五品以上京官
轮流值宿
中书省
, 以备咨询政事,一时吏治清明
6)
订律守法
:
命
房玄龄
修
唐律
,减省前代酷刑 → 改
绞刑
为
流徙
以身作则:若宗室犯法,必依法惩办,皇帝不能左右判决
中央执行死刑前需
五复奏
、 地方
三复奏
,
令唐代吏治清明
贞观治绩
经济
1)
行均田制
:
太宗行
均田制
, 计口授田
→ 向成年男丁分
八十亩口分田
、
二十亩永业田
2) 租庸调制 :
-沿用隋制,轻徭薄赋,定下 简单而明确 的税制
→ 平民纳
粟二石
:唐代税率
四十税一
, 比
文景之治
三十税一 低
→
力役二十日
, 比汉代每年
少十日
→ 以轻徭薄赋来吸引豪强的荫户逃出,成政府的课税户
3) 重视民生 :
-太宗施政
以民为本
, 尝言「
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以自毙
」
每逢水旱之灾即开仓赈灾:
贞观元年
山东大旱时
免其赋役
天灾时可因应情况
减免租庸调
,同时拿出
御府金帛
,赎回灾民被卖子女,归还其父母
贞观五年二月
本欲调
府兵
作太子冠礼之仪仗队,但
时值春耕
, 太宗下令
十月再办
4)
崇尚节俭
:
自奉俭约,曾
遣散宫女三千余人
,以节省开支
下诏
停贡四方珍宝
→ 国用既省,赋税自轻
5)
培植人口
:
贞观初年 , 全国户口仅
约200多万
太宗下令已适婚而未配婚者,须由州县官员协助婚嫁,生男奖
粟一石
→ 贞观末年,户口增至
380万户
贞观治绩
文教
1) 行科举制 :-
以科举制选拔人才
→
士人可以
怀牒自举 , 或
经学校推荐
, 以
明经科
及
进士科
等科目,通过
礼部
和
吏部
考核后,合格则入朝为官
→ 有利选出真才
2) 重视学术 :
太宗登位前设
文学馆
,纳名士房玄龄、杜如晦为十八大学士,轮流值宿
即位后设
弘文馆
,
崇文馆
藏书
二十多万卷
,以名儒任学官,与群臣讨论治道
3)
大兴国学
:
罗致各名儒学者出任学官,建
国子监
与
州县学校
四方外族之长如高丽、吐蕃、日本等国都都派子弟到长安求学,一时文教大盛
4) 修订
经籍
:
曾命令 房玄龄 、 魏征 等修撰 晋书、隋书 等,修多代正史
命
颜师古
考订
五经
,颁行
五经定本
孔颖达
注
五经
,制定科举读本而撰
五经正义
贞观治绩
军事
1)
行府兵制
:
建立
寓兵于农
的 征兵制:以
富室强丁
为征召对象 →
穷苦百姓免受戍边之苦
→
兵农合一
,自给自足,而
入伍之士会享有荣誉,使保家卫国之心更强烈
→ 军力增强而不扰农
2) 平定四夷 :
唐太宗为綏靖边患,多次对外用兵 → 先后平定
东突厥
、
薛延陀
、
高昌
等
#
玄武门之变
后,
突厥
乘乱攻唐,得太宗周旋,订
便桥之盟
,才幸免于难
→ 四夷宾服,尊太宗为 天可汗
- 四方外族之长(高丽、日本)都派子弟到长安求学 → 日本
大化革新
3)
四海一家
:
太宗恩威并施,建立「
天下一家,去华夷之别的观念
」
→ 与吐蕃通婚,将
文成公主
下嫁
吐蕃
君主,保障西边的安全
# 不用兵手段坚决吐蕃问题,减少战乱 → 以民为本
对太宗的评价:贡献(贞观盛况)
1)
承前启后
:
(当代)人民生活安定,
斗米不过三、四钱
,人民丰衣足食
户口由约
200多万
升到
300多万
→
促成开元盛世,巩固唐朝近三百年的国基
(后世)制度虽承隋朝 →
三省制
、
府兵制
、
租庸调制
、
科举制
等均在贞观朝臻于完备
→
科举制
为
宋元明清
因循、
三省制
为
宋元
承袭、
府兵制
亦为
明代卫所制
的蓝本
2) 社会安定 :
唐代税率
四十税一
,比
文景之治
三十税一低
#
贞观四年
判死刑者
不过29人
3)
文化远播
:
贞观一朝文教鼎盛 + 夷夏之防不深 → 四夷来华通商学,包括波斯人、大食人等 → 长安成为华夷杂处之地
- 日本:
大化革新
仿唐制、
京都
亦仿唐之长安
4)
声威远播
:
四夷宾服,尊太宗为「
天可汗
」
→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少数民族首领为方便向大唐皇帝回报本地情况,而向太宗申请开设「
参天可汗道
」,人才汇聚于长安
→
以后外族称中国人为唐人
对太宗的评价:缺失
1)
拒纳谏言
:
太宗晚年改前朝勇纳谏言的作风
→
马周
于
贞观十一年
上疏民间困苦,但太宗不理会
2)
三征高丽
:
在天下太平时伐
高丽
,又拒
房玄龄
之谏,结果
师敗而回
→ 引发
薛延陀寇边
、
剑南道民变
# 有悔过之心:「
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
3)
迷信方士
:
晚年改变俭朴的作风 → 动用役夫
190万人
续建仁寿宫
和
四座新宫
- 迷信方士
张果老
,追求长生不老的丹药
4)
储位之争
:
太宗发动
玄武门之变
→ 唐以后的太子地位处于不稳
- 太子承乾因谋反罪被废,太宗改立懦弱的
李治
为太子
→ 高宗即位后大权落入
武则天
之手,开启
女子干政
的局面
唐玄宗
开元政绩
政治
1)
任用贤能
:
玄宗一洗武、韦当时任官冗濫的情况,重用贤臣
姚崇
、
宋璟
、
张九龄
姚崇
:善于谋略,提出
十事
-
宋璟
: 直言极谏,矫武韦以来
墨敕斜封官
以维持相权
2)
革新政制
:
玄宗分天下为
十五道
,改
监察
为
行政区
→ 各道置
采访使
或
安抚使
, 以考察州县的地方行政
- 细分地方政区,缩小其管辖范围,方便中央控制
3)
整飭吏治
:
淘汰冗員
:
有鉴于唐初有「
荫子
」、「
制举
」、武后时为培植亲信势力而 滥开科举 ,韦后时
卖官鬻爵
敛财 →
冗官
充斥
→ 玄宗淘汰冗员,减少政府开支
- 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
限制进士科及第人数
,减少冗官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用人方面
:
玄宗矫「
重京官、轻外任
」的风气
→ 特选派
京官
有才识者为
地方都督、刺史
, 而
都督、刺史
等有政绩者,则调到中央为官
→ 增加官员经验,使
内外政情互通
提高气节
:
武后当政时官员唯命是从 -
婁师德
时「
唾面自干
」
玄宗积极提高官员气节,罢免
崔日用
、
王鋸
等无气节者
开元政绩
经济
1)
崇尚节俭
:
武韦时期浮奢之风大盛
玄宗即位初期,极力提倡简朴、
销毁金银器物
,
限制宫中奢华衣物
,又
遣散宫女
2)
整顿经济
: - 问题:
均田制
在开元初年崩坏,
土地兼并
问题严重 → 逃亡农民成豪强私属
玄宗派
宇文融
清查户口和田地 ,允许
逃亡户口在百日内自己主动申报
,可
减免6年租调
→ 得逃户
八十万户
, 得
钱税几百万
注重农业生产,奖励农桑 → 在西北和黄河沿岸各地大兴屯田
命裴耀卿、韦坚主持漕运,利用运河有效运送物资
3)
淘汰僧尼
:
武后佞佛:僧尼不用缴纳赋税,拥有大量田产 → 严重影响国家收入
下令
淘汰僧尼
,被勒令还俗者高达
12000人
禁止
建寺院
和
铸佛像
,
官员不得与僧尼往还
开元治绩
文教
1)
奖励学术
:
设
集贤院
以倡文教,与群臣坐而论道
设
崇玄馆
,命
生徒
学习老庄
2) 搜索遗书 :
下令搜索天下遗书,共得
48000本
3) 编纂书籍 :
命
张说
编纂
五礼
,命名为
开元礼
编
唐六典
:
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巨典
,下至宋明清均重视此书
军事
1) 设立兵镇 :
自唐高宗后,
吐蕃
威胁西陲,
东突厥
侵犯北边,
契丹
兴起于东北
巩固国防
→ 沿边置 十大兵镇 ,最高长官为
节度使
,掌
军
、
政
、
财
权,并可以
自行募兵
2)
改革兵制
:
高宗以后
府兵
逃亡 →
府兵制
被破坏
玄宗招募
十二万
兵员充当
京师禁卫军
→ 「
长从宿卫
」后称「
彍騎
」
See all 53 c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