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ve
bio 13
Save
Share
Learn
Content
Leaderboard
Learn
Created by
melva
Visit profile
Cards (32)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癌症的发生
细胞寿命
人体的成纤维细胞——50代
老鼠的成纤维细胞——18代
龟的成纤维细胞——110代
海拉细胞
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的人类永生细胞
生物学与医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细胞
源自一位美国妇女海莉埃塔拉克斯的子宫颈癌细胞
1951年拉克斯死于子宫颈癌,至今海拉细胞依然不断地分裂、生长——5000万吨细胞
染色体
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这些遗传物质控制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真核生物的DNA
与组蛋白形成染色质
/
体
染色体外形结构
臂可分为长臂(q)与短臂(p)
着丝粒(centromere):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相连之处
着丝点(kinetochore):位于染色体着丝粒的侧面,与纺锤丝微管相连
细胞周期
1.
间期
2.
有丝分裂
3.
减数分裂
4.
胞质分裂期
间期
G1期
S期
G2期
有丝分裂
目的是产生相同的两个子细胞
保证新形成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有丝分裂
1.
前期
2. 中期
3. 后期
4. 末期
高等植物的胞质分裂期
细胞板
在细胞的赤道板形成细胞壁
最后在细胞板的两侧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胞质分裂期
细胞膜沿着赤道板(细胞中央)内陷
自我检测
染色质染色体
染色体染色质
染色体复制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
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保证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的机制
染色体复制
着丝粒分裂
纺锤体牵引
依据生理特点,鉴别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最可靠的判断依据
DNA分子是否复制
自身蛋白质是否合成
细胞质分裂成两部分的方式
是否具有中心体
减数分裂
目的是配子(精子、卵)及植物孢子的形成过程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染色体的数目由原本的二倍体(2n)减少一半成单倍体(n)
同源染色体
成对存在
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大小形态相同
相同位置上各有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称为等位基因
减数分裂 I
1.
已复制的成对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
2.
核仁及核膜消失
3.
2个中心体向两极移动,纺锤丝连接染色体的着丝点
4. DNA含量 4a
5.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
6.
纺锤丝向细胞两极缩短,各同源染色体分离,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7.
纺锤丝消失
8. 细胞核重现
9. 细胞膜内陷
10. 细胞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11.
染色体不再复制
12. DNA含量 2a
减数分裂 II
1.
细胞核重现,核仁及核膜消失
2.
2个中心体向细胞两极移动,纺锤丝连接染色体的着丝点
3.
二分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
4.
纺锤丝向两极缩短,姐妹染色体分离,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
纺锤丝消失
6. 细胞核重现
7. 细胞膜内陷
8.
形成4个单倍体的子细胞
精子的形成
初级精母细胞 (
2n
)
精原细胞 (
2n
)
次级精母细胞 (
n
)
精细胞 (
n
)
精子 (
n
)
卵的形成
初级卵母细胞 (2n)
卵原細胞 (2n)
次级卵母细胞 (n)
卵 (n)
极体 (n)
癌症的发生
控制细胞行为的遗传机制失去作用
"
突变
"的细胞不受控制地疯狂增殖
"
突变
"细胞发育成肿瘤,会破坏身体正常的细胞组织,可能导致可怕的癌症
减数分裂 I
1.
同源染色体分离
2.
DNA含量
4a
3.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
4.
纺锤丝向细胞两极缩短,各同源染色体分离,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
纺锤丝消失
6.
细胞核重现
7.
细胞膜内陷
8.
形成2个子细胞
9.
染色体不再复制
10.
DNA含量
2a
减数分裂 II
1.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2.
细胞核重现,核仁及核膜消失
3.
2个中心体向细胞两极移动,纺锤丝连接染色体的着丝点
4.
二分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
5.
纺锤丝向两极缩短,姐妹染色体分离,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6.
纺锤丝消失
7. 细胞核重现
8. 细胞膜内陷
9.
形成4个单倍体的子细胞
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 (
2n
)
初级精母细胞 (
2n
)
次级精母细胞 (
n
)
精细胞 (
n
)
精子 (
n
)
卵的形成
卵原細胞 (
2n
)
初级卵母细胞 (
2n
)
次级卵母细胞 (
n
)
卵 (
n
)
极体 (
n
)
原癌基因→癌基因
致癌物诱导细胞发生癌变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
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
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
恶性肿瘤
生长迅速
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
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正常器官结构,机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
癌细胞特征
不死性
迁移性
失去接触抑制
癌细胞的诱因
生物致癌物
化学致癌物
物理致癌物
传统癌症治疗方法
1.
手术切除
2.
化学治疗
3.
放射性治疗